妈妈好孕网 > 养生频道 > 四季 > 预防秋季“抑郁”

预防秋季“抑郁”

日期:2024-04-16来源:妈妈好孕网人气:659+

预防秋季“抑郁”

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,《黄帝内经》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着墨尤多,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,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、忧郁、惆怅,最易出现抑郁症。

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,《黄帝内经》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着墨尤多,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,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、忧郁、惆怅,最易出现抑郁症。中国古人之“佳人伤春,才子悲秋”,就是对这一现象很好的写照。

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,很多都是以悲凉的情怀咏叹秋季。柳永《雨霖铃》谓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哪堪冷落清秋节。”曹雪芹也有“已觉秋窗愁不尽,那堪秋雨助凄凉”的诗句。唐朝诗人杜甫,一生贫困潦倒,疾痛缠身,且命运多舛,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悲情诗人,其诗词对秋天尤其偏爱,不仅有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这样的千古名句,更有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这样的诗作名篇,其咏叹秋季的诗作或以秋言情的作品,多达八十余首,到了晚年,凄苦多病的杜甫甚至达到每诗均言秋的地步,真是合了“才子悲秋”之语。故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便直言“秋之为言愁也”,南宋词人吴文英亦曰“何处合成愁,离人心上秋。”确实,从文字的构成来看,“愁”字由“秋”与“心”相合而成,二者相同的文义与起源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,可以理解为古人把秋天的心情就做“愁”的含义了。可想而知,秋季带给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。

因此,《黄帝内经》在春秋季节的养生要求中,均格外强调对精神的调摄。春季的调养原则是要保持精神的愉快、舒展,而秋季则有所不同,在万木凋零、红消绿瘦的季节,保持情绪的愉快相对困难的,这时提倡保持情绪的平稳、收敛与淡泊,平静心志,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渡过秋天。这就是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所言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;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;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”的养生法则,这样才能减少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由于人的神气也与阳气的活动密切相关,情感的活跃、外向,可以带动阳气的外达,而情绪的收敛与情感的淡泊,亦会带动阳气的内收。因此,《黄帝内经》又在这种情感指导之后说了句“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”,意为这就是最重要的使阳气收敛的方法。

从临床来看,虽然春秋季节均是容易导致情绪抑郁的时令,但青年人的抑郁症多见于春季,而老年人的抑郁症却多见于秋季。宋代大养生家陈直就曾说过:“秋时凄风惨雨,老人多动伤感,若颜色不乐,便须多方诱说,使役其心神,则忘其秋思。”其原因可能与人体阴阳之气的状态不同有关,青年人阳气充足,在春季阳气发越之时,一旦阳气的升发不利,极易郁而成病;而老年人阳气已虚,最不耐秋季寒凉。中国历来有九九重阳节登山赏菊之习俗,这一习俗实有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。王维十七岁时曾写过一首名传千古的七绝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其中便涉及这一习俗。通过登高望远,开阔视野,怡悦情志,避免忧郁情绪的产生,对老年人顺利渡过秋季至关重要。

如何才能使情志淡泊、宁静?《黄帝内经》在其《素问》的第一篇里就谈到“恬淡虚无”的养生法则,具体指导为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”,即要控制情志的变化,不要出现大喜大悲的波动,同时要减少欲望,减少对名利的过度追逐。人的欲望越多离安宁越远,欲望越少离安宁越近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abytaobao.com/siji/370925.html

Copyright 2005-2024 妈妈好孕网 |陕ICP备2021008751号-2

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